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有没有爱吃淡水鱼但又嫌弃土腥味的?这支团队找出了土腥味来源,还原舌尖美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46:00    

你爱吃淡水鱼吗?如果不爱,是否就是因为多刺和土腥味儿呢?

“卡嗓子”的“无刺”难题,国内已有科研团队攻克;可去土腥味……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刘利平依稀记得,童年的时候,家乡河道里捞起的鲫鱼,清蒸的时候连姜丝都不用放。从事水产养殖领域研究后,他时常听人抱怨:现在的河鱼,土腥味重,“没了鱼味”。

为了让鱼重新有“鱼味”,刘利平决心和团队一起从源头入手,找到土腥味从何而来。

位于金山区的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基地,是刘利平团队的合作伙伴。这里养殖的清水小龙虾、清水大闸蟹、鲈鱼和鲫鱼,经过检测土腥味物质都低于检出限。

揪出异味“元凶”

“土臭素是一种由蓝藻和放线菌产生的典型异味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和水产养殖系统中。”刘利平介绍,土臭素,便是鱼儿土腥味的来源,它还会通过鳃和消化道吸收在鱼类体内积累,引发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毒性效应,影响鱼的生长发育。

多年来,刘利平教授团队以大宗淡水鱼草鱼为研究对象,探讨土臭素进入鱼体的机理及其累积机制,致力于解决影响水产品品质的关键问题。

为了锁定靶标蛋白,刘利平团队采用蛋白质亲和反应靶点稳定性(ARTS)技术、串联质量标签(TMT)蛋白质组学及分子对接三种方法,从体外、体内和计算模拟三个层面系统筛选土臭素结合蛋白。

“我们发现,膜联蛋白可能通过两种机制介导土臭素进入鱼体:一是作为载体直接结合或者辅助运输,二是通过调控鳃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增强通透性。”刘利平表示,这些发现揭示了土臭素在鱼体累积的分子路径,为开发针对性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让益生菌“以菌抑腥”

找到了“臭从何来”,就要想办法高效去除土腥味。从实验室到鱼塘,刘利平早已记不清跑了多少趟。“物理法虽能通过吸附材料‘堵住’土臭素,但‘就像用漏勺舀汤’,不仅效率低还费钱;化学法虽可降解异味分子,却可能产生氯代副产物,治完土腥味又添新毒可就不好了。”刘利平分析。

基于诸多考量,刘利平教授团队选择使用生物法对水体土腥味物质予以调控。刘利平解释,生物法具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成本较为低廉且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普遍;第二,所用的益生菌株可以从实际养殖环境或商品化微生态制剂中筛选,不会对养殖环境造成额外的负担;第三,调控土腥味物质的效率较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高效方式”。

“我们筛选的去腥芽孢杆菌,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益生菌,它能精准抑制产土臭素的放线菌生长,却不伤及其他有益微生物。”刘利平告诉新民晚报记者,目前这株菌株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且已经进行商品化生产,在上海、广东、湖南、江苏、山东多个养殖场使用。

刘利平教授团队与东方渔谷合作开发了闭合式循环水吊水装置,可加速鱼体排出土腥味物质并使鱼保持运动状态。

土腥味物质去除率可达80%

今天上午,新民晚报记者跟随刘利平来到了位于青浦区的东方渔谷——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循环水模式活鱼暂养、周转基地。

“过去水产品的流通,基本上直接从池塘直送市场。”刘利平说,在原有的“池塘—菜市场—餐桌”流程中,由于养殖模式、投喂管理等环节的不同,水产品品质往往良莠不齐,难以形成稳定的高品质产出模式。

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刘利平教授团队与多家单位展开合作,在水产品进入市场前,通过多项技术措施,保证其“游上”餐桌时的高品质。

在东方渔谷,副总经理吴正海掀起了“地板”——原来,脚底下大有乾坤,“这可是整个基地的核心,养殖水体首先经过微滤机,它是前置过滤的关键环节;然后是生物净化,采用上海海洋大学自研的去腥芽孢杆菌等;同时这套系统还配备了紫外线杀菌、智能监控。”

刘利平教授团队成员李慷副教授解释,鱼儿在东方渔谷的“过渡”,在养殖流程里叫作“吊水”——在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添加了一道工序,让草鱼和鲫鱼出鱼塘后,到此暂养十天左右,通过饥饿处理消耗鱼腹腔内蓄积的脂肪,并在养殖水中使用益生菌调控,可以稳定、有效地去除土腥味物质,去除率可达80%。

东方渔谷内的工厂化循环水智能测控终端

搭建起更精准检测平台

为了验证,记者捞起一条鲫鱼,三位博士生现场开展土腥味检测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系列流程处理的鱼肉中土腥味物质含量低于检测限值,完全符合市场高端水产品标准。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对经“去腥”处理的河鱼做解剖、检测。

土腥味“仁者见仁”,这番操作真的有效果吗?刘利平端出三条鱼,有两条来自早市直接购买,一条则是经过“去腥”处理的。浅尝两口,多位试吃者给出了不约而同的判断——经过“去腥吊水技术”的鱼肉能吃出蒜瓣肉,更鲜甜。

吴正海透露,“东方渔谷”每天暂养周转的淡水鱼达100万斤,具备服务上海市场三分之二需求的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后,我们不仅提升了鱼的品质,还显著降低了损耗。”

李慷副教授表示,已经有不少国内同行来上海“取经”,未来相关技术有望在全国推广开。

盲评哪条鱼经过“去腥”处理

新民晚报记者还了解到,刘利平教授团队还构建了国内高校首个全流程检测土腥味物质和异味物质的平台,达到了ppt级,可以让传统经验判断升级为精准数据检测。

“平台采用氮气吹扫捕集技术,如同用无形梳篦将分散的异味分子富集到检测靶点。”团队张峻铭博士介绍,“目前,检测平台能够对不同的土腥味物质精确定性和精准定量。无论是沾着塘泥的鱼鳃组织,还是浑浊的养殖水体,都可以通过检测平台检测土腥味物质。”

相关文章

上海高中生出征机器人世界杯,火花学院点燃学生AI梦想

这个暑假,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卢高”)学生郑思诚、刘郡洁和葛子砚格外忙碌——这个月,他们作为上海学生的代表,奔赴2025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这是目前国际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机器人赛事。三个普通的高中生,何以站在世界级的机器人比赛场上?他们中,有人在进入高中前甚

2025-07-28 06:04:00

Z世代艺术生携国际队友解码桐乡蓝印花布,为老手艺吸粉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珍珍 李琳 陆佳 记者 黄葆青这个暑期,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一支00后艺术生实践团队走进桐乡,在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结束之后,交出了一份如何传承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暑假作业。师生们携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邀请外国学子共同参与,在桐乡开启了一场深度融合调研、体

2025-07-25 19:13:00

烟台休渔期市场上哪来的新鲜水产品?部门最新回应来了

日前,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的嘉宾做客烟台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节目直播间,通过热线电话6251234现场解答市民提问。主持人:为什么休渔期间市场上仍然有新鲜水产品销售?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支队支队长王宏亮:休渔期间不是什么资源都不允许捕捞,今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继续批

2025-07-25 09:57:00

绿园区林园街道成立“合园联盟”

绿园区林园街道启动“合园联心聚合力 五社联动促发展”社区治理项目,引入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在“合园联心聚合力 五社联动促发展”社区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辖区商家与林园街道各社区签订《商居互助协议》,实施惠民服务计划。目前,共有49家单位和组织加入绿园区林园街道合园

2025-07-24 17:56:00

深圳再添“三名工程”!蔡业峰教授中医脑病团队入驻深圳大学华南医院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华南深医近日,又一个国内顶尖名医团队落户深圳。7月20日上午,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广东省中医院蔡业峰教授中医脑病团队项目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揭牌,并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这标志着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脑病诊疗水平,为深圳及周边居民提供高水

2025-07-20 16:53:00

杭州余杭区政府致歉!自来水气味异常原因初步查明

杭州余杭区政府致歉。 7月19日,杭州余杭区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回应近期余杭区自来水出现异味的情况。通报显示,已初步查明导致异味的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溯源调查中,有关结果将及时公布。通报称,目前网上谣言较多,关于“粪水”的网络谣言,警方已依法查处,

2025-07-19 16:33:00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均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重视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作用。这种兼顾物质文明

2025-06-25 06:39:00

网友强势围观!清华惊现“神秘高科技组织”,校方回应

最近,“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照片中,8名头戴监测设备的志愿者坐在新清华学堂的演出观众席。“是集体染发吗?”“这是个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这种高科技对身体有影响吗?”针对网友的猜测,6月18日,清华大学揭秘,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

2025-06-19 09: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