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信用机制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5:17:00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刘景芝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到2027年“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的目标。然而,目前乡村治理面临自治缺位、法治悬浮、德治虚化等诸多难题,现有治理机制难以适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现实需求。如何用有效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这不仅为信用机制融入乡村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明确了方向。

“信用”与诚信密不可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诚,信也”“信,诚也”。但在社会学意义上,二者还是有所侧重的,“诚”强调的是“内诚于心”,即主观上诚实、不欺诈;“信”强调的是“外信于人”,即在与人交往中遵守、兑现承诺。现实生活中,诚信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道德要求,另一种是法律规定,前者称为道德诚信,后者称为法律诚信。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践行道德诚信和法律诚信的情况,便构成个人或组织基本的信用状况。根据人们的信用状况差异,可以进行信用治理:信用良好的,给予激励;信用不良的,给予惩戒。通过这些差异化措施,可以鼓励或督促人们更好地践诺守法。因此,信用机制的本质是人们践行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法律规定的结果的制度化运用。

当前,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乡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传统的治理模式正面临诸多挑战:空心化导致自治主体流失、利益多元化加剧矛盾调处难度、公共事务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交织,亟须探索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治理工具。在这一背景下,信用机制以其独特的发挥作用方式可以被赋予新的使命,用于破解乡村治理困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信用机制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破解信息不对称,提升治理精准度。信用机制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价,可以有效记录和反映村民的信用状况,为精准识别治理对象、制定差异化治理措施提供依据。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信用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村民的切身利益挂钩,可以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三是创新治理手段,提升治理效能。信用机制可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撑。

推进信用机制赋能乡村治理,必须构建一套运行有效的机制作保障。

首先,要构建多维度协同推进机制。国家层面,应加快社会信用立法进程,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明确数据权属、隐私保护与惩戒边界,禁止将信用积分与法定权利直接挂钩,避免合法性危机。地方层面,应加强基层创新。比如信用信息采集,可探索“信用信息采集员+离线终端”模式,为无网络覆盖的行政村配备便携设备,数据定期联网同步,既解决技术短板,又保障数据真实性。再如考虑建立“乡贤评议会”,由退休干部、法律顾问等对信用评价指标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制度符合乡土实际,提升信用评价规则的接受度。

其次,要构建科学信用评价体系。将信用机制融入乡村治理,旨在将村民在治理事务中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从而为乡村治理创设新的权威性资源,弥补乡村治权的不足,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有效运用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治理的核心精神是多元主体参与,要根据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以及村民等不同参与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各自的角色定位,从乡村管理、志愿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不同维度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平衡制度刚性与社会弹性:既需法治框架保障公平,也要尊重地方性知识;既追求技术创新,也需包容过渡方案。

再次,要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的信用档案,打通部门数据壁垒,为信用赋能乡村治理提供数据支撑。要采用“低门槛+高智能”技术策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应用和反馈。前端简化操作(如微信小程序),后端区块链加密,保留人工评议缓冲技术刚性。

还要构建信用保障机制。要构建覆盖“采集—认定—评级—奖惩—修复”全链条信用保障机制。一是信用信息采集制度。要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明确采集责任,优化采集规则;二是分层失信认定制度。要建立弹性认定标准,认定失信行为时要区分主观上善意还是恶意,还要注意区分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确保认定的公正性;三是动态信用评级制度。要制定场景化权重分配规则,依据乡村类型动态调整指标权重,提升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水平;四是精准激励约束制度。要注意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村民福利、公共服务、金融信贷等挂钩,探索“信用+积分”“信用+贷款”“信用+评选”等应用场景,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五是信用修复制度。明确公益服务、技能培训等修复方式、修复效果的评估及其积分转换规则。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安排,使信用机制从“政策盆景”成长为“治理森林”,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经济部】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13个站点刷新历史极值!本轮华北强降水为何极端性显著?

进入7月下旬,我国北方多地开启了多雨模式,河北、内蒙古多地出现破纪录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7月24日9时至25日8时,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县城部分路段积水严重。7月23日以来,北方多地持续遭受强降水影响,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区域成为强降水核心区。7月24日9时至25日8时,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

2025-07-27 16:35:00

河北34个站点降水超过250毫米 易县有人因暴雨涨水被困楼顶

7月23日20时至25日7时,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天气,其中保定易县仁义庄最大为456.4毫米。记者从河北易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7月24日8时到7月25日8时,该县平均雨量达253.6毫米,打破当地观测史单日降水纪录,一场雨接近常年1年的雨量。截至7月25日8时,全县已转移636户1584人

2025-07-25 18:30:00

园丁颂丨严阳:一位县域教研人的温度与担当

2024年6月16日,涟源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严阳刚结束对荷塘中学的送教,驱车返程时突然发现一个身影在长郡润和红绿灯花坛处爬起来又倒下去,便立即放下车进行查看,原来是一位80多岁老奶奶侧躺在花坛边,额头和手上渗着鲜血,身旁散落着拐杖和个人物品。严阳立刻停车冲上前,用纸巾为老人按压止血,蹲在滚烫的柏油

2025-07-24 18:40:00

强信心 看数据|夏粮喜获丰收,“三个增长”从何而来

夏粮喜获丰收,“三个增长”从何而来——河北经济半年报亮点解析之一夏粮,今年再次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河北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播种面积2286.4千公顷,增长0.4%;亩产446.4公斤,增长0.7%;总产量1530.9万吨,增长1.2%。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承担着

2025-07-24 07:40:00

海南自贸港封关时间定了 封关后有哪些新变化?一文看懂

今天(23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以及海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海南自贸港封关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具体时间,经党中央批准,定于2025

2025-07-23 16:23:00

关注河北经济半年报丨新质生产力为河北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经济运行平稳 产业支撑稳定 需求拉动增强 发展质效提升新质生产力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外景。(河北日报资料片)7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5年上半年河北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成绩单。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周国华表示,今年以来,全

2025-07-23 16:21:00

临沂费县:构建商会品牌矩阵 释放发展新动能

在临沂客户端讯盛夏时节,费县涌动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从红色文化到乡村振兴再到木业蝶变,费县工商联以“四好”商会建设为抓手,以企业需求为锚点,融合各商会资源特色优势,开展“一商会一品牌”培育活动,以多元实践书写新时代县域经济的活力答卷。红色文化赋能企业发展“作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费县丰富的红色资

2025-07-23 02:01:00

黔西南普安:擦亮颜值,让乡村留得住乡愁又装得下新生活

“这墙画多好看,前阵子还是堆柴火的地方呢!”近日,在黔西南州普安县九峰街道云庄村天田组,70岁的张明礼拄着拐杖在村头溜达,指着新绘的乡村振兴文化墙给路过的人看。这位老党员最近成了村里的义务宣传员,逢人就念叨 “两清两改两治理”。在普安,这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让一个个村庄悄悄变样。乡村干部为不在家

2025-07-21 2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