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再探“德企之乡”:“在太仓为全球”成为新标签丨微视角·新气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12:00    

在各地持续释放吸引外资的强烈信号之际,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江苏太仓,正以“德企之乡”IP演绎着稳外资的鲜活样本。2024年,太仓完成实际使用外资4.74亿美元,博泽汽车等16家外企利润再投资2.02亿美元,占太仓实际使用外资的42.6%,同比增长112.8%。

2023年年初,证券时报记者曾实地探访太仓,探究其成为“德企之乡”的内在动因与发展趋势。时隔两年,记者近日再次走进太仓,调研这座江南小城的德企投资动态,剖析其为稳外资提供的县域发展样本。

集聚效应催生投资加速度

“太仓最近两年每年新引进的德企约30家。”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段月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太仓集聚的德企超过550家,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隐形冠军”企业有60多家。

伯曼太仓公司2024年年初注册成立,这是在太仓落户的第500家德企。仅一年多的时间,伯曼太仓项目已从效果图变成了实体工厂建筑。伯曼亚洲&中国首席财务官、太仓项目负责人黄晓桦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仓生产基地目前正处于全面开工建设阶段,预计6月份将竣工验收。

投资1亿欧元新建的伯曼太仓输送分拣设备及输送带项目,占地约为50亩,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伯曼集团在中国的唯一全产品线、全工艺流程的生产制造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4亿元。

“伯曼很多客户都已在太仓落户,我们在太仓新建生产基地,是为了贴近客户。”在黄晓桦看来,太仓德企集聚效应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公司物流行业的两大客户,距离太仓基地仅约两三公里,大幅节约了物流成本”。

新德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扎根太仓多年的德企,也纷纷追加投资。德国慧鱼集团早在1996年即在太仓成立了亚洲第一家全资子公司,港珠澳大桥、上海迪士尼等项目均有慧鱼的高端锚栓产品。慧鱼中国总经理董一磐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慧鱼持续加码中国,投资建设加固类新产线,今年第四季度将投产,产线不再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还引入加固材料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中国生产基地的技术含量以及在全球布局的核心地位。

“集团总部去年讨论新增产线投资地时,评估多个海外及本土选址方案后,最终产线落地中国太仓。”董一磐说。

博可是世界著名的层压、涂覆系统制造商之一,记者到达时,博可机械(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本尼迪克特—瓦格纳正在生产车间与同事们探讨技术与生产问题。本尼迪克特-瓦格纳向记者表示,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公司2021年搬到太仓时,注册资本金增资到1000万美元,2024年成功扩产租下二期厂房,并投资建成了博可的研发中心,目前已投入使用并推动技术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不同性能的开发需求。

来自太仓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完成了首轮乃至三轮以上的增资。其中,落户太仓近29年的舍弗勒,累计增资13次、投资超20亿欧元,成为江苏最大的制造业德企。

“在太仓为全球”成为新标签

慧鱼将新增产线落地太仓,是在考虑中国市场前景以及中国供应链能力等因素后作出的综合研判。

“尽管建筑行业投资下滑,但得益于中国建筑市场的改造转型需求,慧鱼中国去年的业务实现增长,今年目标依然是要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董一磐向记者表示,“正是基于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其落地其他地方服务中国市场,不如拥抱中国,德国技术与中国速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

据他观察,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供应链已形成高度成熟且高效的体系,对公司来说具备显著优势。目前,公司大部分供应链需求都能在中国本地或周边区域实现覆盖。相比之下,尽管东南亚部分基地具有人力等成本优势,但供应链配套仍在逐步完善,核心原材料主要依赖中国市场,整体协同效率与中国相比还有差距。

慧鱼在太仓的预埋槽道工厂是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自春节以来订单量激增,尤其是出口订单,需求持续旺盛。“中国市场对慧鱼而言蕴藏着巨大潜力。慧鱼中国已制定清晰的增长路径,并对未来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充满信心。”董一磐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在区域产业协同与国际项目拓展方面的优势不断显现,也为慧鱼在业务布局和拓展上持续赋能。”

从“在本地为本地”到“在太仓为全球”,越来越成为太仓德企的特征。

在博可公司生产基地,一批出口到马来西亚的订单整装待发。据了解,博可在太仓的业务发展态势良好,订单数量持续增加。今年前2个月,公司订单数量已是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2024年,博可机械(太仓)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几乎同比翻了一番,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公司产品在整个市场的占比处于领先地位。”本尼迪克特-瓦格纳非常自豪。在他看来,公司产品支持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行业的发展。

德企的技术也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协同创新。董一磐观察到,二三十年前,外资可能会把相对成熟或非核心的技术应用到中国生产基地,但目前多是将最核心的技术引入,“技术也不再是复制与粘贴,而是把国外的技术进行消化,二次研发后再投入到应用”。

目前,慧鱼中国在太仓的亚洲首个区域研发中心已从两三年前的几个人扩展到数十人,团队成员不仅包括本地人才,也汇聚了来自亚太其他区域的研发力量。“除中国市场外,该研发中心还要响应东南亚市场、印度市场以及中东市场的需求。”董一磐表示,“更多核心测试设备陆续引入,再过若干年,该研发中心可比肩欧洲总部。”

组合拳:从政策适配到资本赋能

作为“德企之乡”,太仓稳外资的密码是什么?太仓城厢镇副镇长吴婷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采取的是主动出击,政府部门带队走访德企总部,由此增强德企总部对投资太仓的信心,“之前在走访德企总部后,一家企业随之在太仓增资扩产项目”。

据了解,太仓不仅设立了“德企服务专窗”,统筹司法、市场监管、公安等职能,为德企知识产权保护、涉德企纠纷诉讼等提供一站式服务,还搭建了法兰克福办事处等海外联络体系。

以德企最为集中的太仓高新区为例,段月强向记者透露,“太仓高新区近期扩大了驻德网络,国外招商团队已达10人,在引进外资方面,招商人员直接到德企家门口,既将中国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德企总部,也可随时响应德企,此举不仅能保证信息传递效率,而且传递的信息不走形”。

密码还藏在精准服务中。“区域内的一家外资工厂投产后,基于碳足迹评价要求,需要100%使用绿电。”吴婷婷透露,“我们最终协调了一家国资新能源公司,在该外企厂房的屋顶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为其协调剩余绿电指标,最终满足了企业需求。”

太仓还在招商引资中想方设法帮助德企争取订单。段月强以汽车零部件为例称,招商中有针对性地把供应链里的企业吸引进来,构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供应链生态,从而帮助德企获得订单、降低物流成本。目前,一辆整车七成的部件都能在太仓找到供应商,一条马路即集聚了一条产业链。

同时,太仓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区域内的汽车零部件德企,积极向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转型,融入到风口产业的供应链中,从而提升生产效率。目前,一批德企成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此外,在太仓德企还与800多家中国企业深度合作,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如何借助资本市场,赋能德企,太仓同样在积极探索。“根据目前的投资特点与投资趋势,我们可能针对性地对招商策略进行调整,比如,探讨帮外企在中国寻找合伙伙伴或者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段月强向记者表示,“国家也在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我们也在探索推动德企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为外资注入新动能。”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风云变幻中,太仓这座长三角腹地的活力小城,通过持续完善投资生态,成为外资企业锚定中国市场、辐射亚太版图的确定性“支点”,为我国稳外资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

责编:李丹

校对:王锦程

相关文章

大运会 | 中国代表团综述:奋进的青春之歌

新华社德国杜伊斯堡7月27日电(记者季嘉东、张荣锋、韦骅)27日,2025年莱茵-鲁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德国杜伊斯堡闭幕。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共派出116名运动员,参加14个大项90余个小项的比赛。自7月16日开赛以来,在12天时间里,中国代表团取得30金27银17铜的成绩,居各代表团第二位。

2025-07-28 14:52:00

王晖20年深耕逐梦中国半导体产业 盛美上海净利5年增7倍加速迈向全球舞台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博士回国创业,王晖成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逐梦者。王晖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赴日本、美国深造,在美国硅谷创业。2005年,他回国二次创业,成立了盛美上海(688082.SH),主攻半导体设备领域。20年过去,王晖掌舵的盛美上海跻身全球半导体设备前列,成为一家市值达540

2025-07-28 11:00:00

利好来了!外资,出手!

周末,两则利好消息刷屏!7月26日,话题#全球资管巨头“抄底”中国房地产#冲上百度热搜,引发大量关注。据悉,全球资管巨头施罗德资本旗下房地产投资部门,近日与浙江企业西子国际联合发起总规模约30亿元的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聚焦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写字楼、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机会。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资巨头宣布

2025-07-28 03:07:00

刘端端饰演“背包法官”,国话作品诠释新时代“法治中国”

舞台灯光渐亮,葡萄藤影摇曳,石墩子、大槐树与胡同砖墙交织成老北京“鼓楼苑”社区。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而是中轴线穿过的“鼓楼苑”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人情冷暖。7月2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一连三场演出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收官。《鼓楼那些事儿》也是全国首部以“社区巡回法官”为

2025-07-28 00:24:00

“左手倒右手”给退市边缘公司“续命”:沈雯拟5.46亿将紫江新材装入*ST威尔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薇在退市边缘徘徊的*ST威尔(002058)终于亮出“保壳大招”。7月25日晚间,公司与控股股东沈雯旗下的紫江企业(600210)同步公告:*ST威尔拟拿出5.46亿元现金,收购紫江企业、宁德新能源、长江晨道等29名股东所持紫江新材51%股权,借此切入锂电池铝塑膜赛道。值

2025-07-27 15:44:00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293期:地缘政治安全与中国能源安全

能源是国家安全的命脉,那么中国的能源战略是怎样的?在国际格局动荡的背景下,我们的能源战略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在东方卫视7月21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就是中国》第293期陆如泉演讲当前,全球地

2025-07-27 08:25:00

骄傲喝彩!这些中国名片正在闪闪发光

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深中通道30分钟连通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首座单跨超千米三塔斜拉桥,"蛟龙号"完成300次深潜探秘8000米深海……从苍穹到碧海,从基建到航天,中国正以硬核科技重新定义世界高度。一起为中国名片喝彩!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深中通道30分钟连通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首座单跨超千米三

2025-07-26 09:19:00

高途联合国家队首创学习节目《冠军在高途》开播 看运动员如何破圈成长

2025年7月25日,高途正式上线全网首个原创运动员学习节目《冠军在高途》,节目以独创的“校园场景化实录”模式,记录中国国家游泳队汪顺、潘展乐、余依婷、董志豪、彭旭玮在赛场之外学习的真实场景,致力于和广大观众分享运动员在赛场之外的“另一面”。节目也通过线下校园场景还原了包含高途名师教学、互动问答、团

2025-07-26 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