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进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记录护士们的日常——以专业与热忱诠释护理使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0:25:00    

编者按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

在大众固有的认知里,护士常被定义为医疗体系中的“辅助者”,身影穿梭于病房,重复着“打针发药”的基础工作。但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当下,他们早已突破传统角色的边界。如今,护士不仅将基础护理做到极致,更以专科护士、危重症护理专家等多元身份,凭借专业的评估能力、精准的应急处置和持续的健康管理,深度嵌入疾病诊疗的全链条,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致敬那些平凡又伟大的“白衣天使”——“你们辛苦了”!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护士们。

急诊室里与死神分秒竞速、ICU中昼夜坚守生命防线、置管操作追求毫厘不差、康复护理倾注细致入微的关怀……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进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深入急诊科、神经内科、置管中心、重症医学科、普外二科,记录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热忱,诠释“白衣天使”的使命与担当。

分秒必争

急诊室的“生死时速”

“120马上到,昏迷患者,准备抢救!”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划破急诊大厅的宁静。急诊科护士长吴影迅速带领团队冲向患者,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一系列抢救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里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表,越是节假日、深夜、饭点,越是忙碌异常。一名护士的微信步数记录显示,高峰时一天能走3万多步,穿梭于15张病床之间,处理胸痛、卒中、创伤等各种急危重症。

急诊护士的“快”是基本功。接诊120患者、分诊、处置,每个环节都要求迅速精准。“比如中毒患者,6小时内必须洗胃,24小时内要做血液灌流,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影响预后。”吴影回忆,曾有两名药物中毒的年轻患者被送来时已昏迷,没有家属,护士们精准处置、全程推担架、陪同检查、处理呕吐物,最终,经过团队彻夜奋战,两名年轻人转危为安。

工作至今30余载,吴影一直坚守急诊一线。在急诊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是护理工作的“定心丸”。她说,老护士的观察力有时堪比仪器。“比如脑出血患者,还没做CT,我们就能从患者的鼾声和呕吐的方式等方面,大概推断出是梗塞还是出血,结果常和检查一致。”她常对新入职的年轻护士说:“急诊又苦又累,但每抢救回一条生命,你都会懂得这份职业的意义。”

无声战场

重症医学科的生死博弈

推开重症医学科的大门,监护仪急促的警报声、呼吸机规律的运转声此起彼伏,交织出紧张而凝重的氛围。在这里,每一位护士都是患者与死神博弈时最后的坚实壁垒。

ICU的护理工作以“床旁守护”为核心理念。病情危重的患者实行“一对一”特级护理,护士需寸步不离守在床边,哪怕是用餐、如厕这样的日常需求,都要细致完成工作交接;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则采用“一对二”看护模式。

在这个科室里,男护士的占比超过半数。“要给体重200斤的患者翻身,几个女护士合力都很吃力,男护士自然就成了中坚力量。”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冯伟称,除了对体力有着严苛要求,ICU护士更需具备卓越的专业判断能力。医生通常会给出治疗与监测目标用药剂量区间,比如“每小时泵药1—5毫升”,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全凭护士依据患者实时病情动态调整,这要求他们既精通护理实操,又深谙医学病理。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使得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几乎成了大家的‘职业烙印’。”作为科室“元老”,56岁的冯伟已在此坚守18载春秋。“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保证重症患者安全,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冯伟坦言,尽管多次有调离岗位的机会,但内心始终眷恋这里。

毫米级精准

静脉置管中的“生命通路”

铺巾消毒、血管评估、导管置入……每一个步骤都在严谨的无菌操作下进行。在B超的实时引导中,静脉置管中心护士长袁滨眼神专注,手法稳健,将60厘米的细长导管沿着患者右上臂静脉,精准推送至上腔静脉预定位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耗时半小时。

“精准完成穿刺,保障药物安全输注,彻底消除患者反复扎针的痛苦,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职业荣光。”袁滨话语中满是坚定。在她看来,专业性是团队的立身之本。中心构建起门诊、病房与患者间的“枢纽式”联动机制,每一次沟通、每一项指导都饱含专业考量,为住院及居家患者提供全流程、标准化的导管维护服务,用专业匠心实现“一管到底”的承诺。

作为市级医院的创新先锋,中心率先应用EKG定位技术。这项PICC置管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心电图中P波变化,在术中就能精准定位导管尖端。这背后,是护士团队一次次的技术钻研与经验沉淀。新技术的应用,将导管异位、血栓发生率从40%—60%大幅降至10%。“新技术不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大大降低了身体损伤风险。”袁滨介绍时,言语间透露着对专业技术的自信。

团队提出的“黏性护理”模式,更是匠心独运。通过系统培训体系,持续强化护士的专业能力,激励技术创新;以匠人般的执着与专注,从每一次导管维护、每一个沟通细节入手,提升患者信任度。每例导管调整案例都建立详细档案,团队深入研究,研发出个性化预判标准,让护理技术精准贴合临床需求,用专业与匠心,守护每一条生命通路。

以心换心

病房里的微光与新生

在神经内科病房,护理工作犹如精密的仪器校准,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操作都精准且饱含温度。神经内一科护士长王琇莹介绍:“我们科室的患者多为高龄卧床、偏瘫失语群体,基础护理不仅强度大,更需要极致的耐心与专业。”从口腔清洁到防压疮护理,从吞咽训练到康复指导,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为脑卒中救治的前沿阵地,“时间就是大脑”在这里是分秒必争的准则。前几日,一位突发脑梗的患者被紧急送医,护士团队凭借高度的专业素养和紧密配合,仅用8分钟便完成溶栓前的全部准备工作。“抢救每提速一秒,患者的康复就多一分可能。”王琇莹说道。为延续这份希望,科室建立3个医患微信群,护士们化身“全天候守护者”,为出院患者提供持续康复指导。团队还定期上门进行居家护理,从环境改造建议到照顾者培训,全方位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在普外二科,护理团队将专业技术与优质服务深度融合。为帮助患者理解医疗知识,科室精心制作科普视频,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替代枯燥讲解。普外二科护士长孙昳萍称,围手术期护理是这里的一大亮点,从术前心理疏导到术后疼痛管理,从血栓预防指导到个性化饮食建议,每个环节都践行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曾有位百岁老人术后情绪低落,护士们轮流陪伴,读报聊天、定制营养餐,让老人感动不已:“你们比亲人还贴心!”

相关阅读

走进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专业与温度并重,“四大维度”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文 主任记者:李浩/摄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

走进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记录护士们的日常——以专业与热忱诠释护理使命

编者按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在大众固有的认知里,护士常被定义为医疗体系中的“辅助者”,身影穿梭于病房,重复着“打针发药”的基础工作。但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当下,他们早已突破传统角色的边界。如今,护士不仅将基础护理做到极致,更以专科护士

2025-05-12 10:25:00

青春创未来|南华大学团队研发“杀菌先锋”,让脚气不再成为难言之隐

近日,南华大学研究生团队项目“杀菌先锋——让脚气不再成为难言之隐”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20万元投资。该项目聚焦浅部真菌感染治疗领域,凭借天然产物衍生物创新技术,研发出高效抗真菌乳膏“杀菌先锋”,为解决临床耐药难题提供新方案。据介绍,南华大学药学院王震教授团队从传统中药吴茱萸中提取活性成分,经

2025-05-11 10:30:00

伊利闪耀FBIF2025,以创新书写乳业新未来

5月8日—10日,FBIF2025食品饮料创新论坛及FBIF食品创新展在上海举行。作为全球食品行业创新的风向标,FBIF2025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与创新力量。伊利携最新创新技术与成果亮相,以实际行动推动消费市场的活跃与发展。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终点,在近期世界经济波动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破

2025-05-10 13:08:00

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腔镜下造口还纳术,为老人解 “袋” 之忧

【来源:红网】红网时刻新闻5月6日讯(通讯员 鄢婷 肖会玲)近日,76 岁的刘奶奶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接受腹腔镜下结肠造口还纳术,告别了长达 1 年的 “便袋人生”。一年前,刘奶奶被查出患有乙状结肠癌,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开腹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以及降结肠造口术。自此,她便开始了依靠造口袋生活的日子。然

2025-05-09 20:37:00

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护理部组织举办5·12国际护士节叙事护理演讲比赛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张雅宣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护理部精心组织举办了“聆听生命之声 讲述护理温度”叙事护理演讲比赛。该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晓霞以及副院长陈军辉、医务科科长牛浩、护理部主任石翠红、副主任王国红、感染办主任应瑞霞、纪检监察室主任赵胜全出席活动并担任评

2025-05-08 16:48:00

精准服务纾困解难 创新监管护航发展 ——淄川区市场监管局“执法+服务”模式获企业点赞

大众网记者 滕腾 淄博报道今年以来,淄川区市场监管局以“监管+服务”双轮驱动为引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举措,在严格执法的同时精准施策助企纾困,以实际行动践行“稳增长、保主体、促发展”使命担当。“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难题!”3月17日,山东旺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完成检验登记的9台特种设备感慨道

2025-05-07 16:28:00

川报早读丨一年四季,这群人都在“追”大熊猫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管理总站,有一支由藏羌彝汉等多民族组成的巡护队,他们穿越原始森林、攀越悬崖、跨过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拍摄野生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羚牛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关注今日五版,看这群生态守护者是如何“追”大熊猫的。6月1日起,四川将电子耳蜗植入术和人工耳蜗正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

2025-05-07 06:12:00

护士论文出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院方回应:记过、降级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该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有网友质疑:“男性会患子宫肌瘤吗?”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涉事论文原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2025-05-05 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