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省高考考点查询入口!附官网及小程序查询流程
2025-05-22 09:25: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00:00
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球第三极,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等极端条件,迫使动植物在此上演了数百万年的“生存极限挑战”。
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青藏高原是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圈层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第一次青藏科考以后,近50年时间,青藏高原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得如何?亚洲水塔变化几何?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进入新时代,第二次青藏科考将在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基础上,突出以变化为主题的考察研究,摸清变化规律,评估与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第二次青藏科考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和“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题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科学研究进展,揭示极端环境下高原生灵的“生存密码”。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们选取了三个代表物种:木里鼢鼠、高山倭蛙、孟加拉虎。从物种的特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诉说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哲学。来看看中国科学家如何以科技之力破译自然密码?
地下迷宫建筑师:鼢鼠的基因演化史
△被称为“瞎老鼠”的木里鼢鼠
在海拔3700米的雪山深处,被称为“瞎老鼠”的木里鼢鼠以惊人的生存智慧蛰伏于地下,它们用前爪特化的“铲形巨齿”打造深达2米、绵延千米的“地下城堡”,粮仓、育婴室一应俱全,视力与听力虽退化,却以“地下建筑师”的身份维系高原生态平衡。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施鹏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鼢鼠家族完整的演化树,在青藏高原东南端的横断山脉发现唯一由我国研究人员命名,有着纯正中国名的新物种木里鼢鼠,这一物种保留了整个家族最原始的形态特征,证实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鼢鼠家族的起源中心,为研究高原物种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微型防晒专家:高山倭蛙的生存智慧
△高山倭蛙
生活在世界之巅的高山倭蛙,以3-5厘米的微小身躯直面强紫外线辐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团队研究发现,这种两栖动物已进化出堪比“生物防晒衣”的生存机制,其皮肤分泌物中蕴含的特殊分子可高效修复DNA损伤,就像自带“生物防晒衣”,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对两栖类环境适应的认知,更为人类研发抗紫外线损伤的医学产品(如新型防晒剂或皮肤修复技术等)打开了自然灵感宝库,对人类皮肤方面的医学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墨脱孟加拉虎:王者归来印证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红外相机捕捉到了!是虎的足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团队在西藏墨脱布设的322台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野生孟加拉虎的活体影像及足迹。
△红外相机捕捉到野生孟加拉虎的活体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发现是在我国境内野生环境中分布的直接证据,表明当前墨脱县生态环境能够承载野生孟加拉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填补了中国境内该物种分布证据的空白。它们的回归证明青藏高原的森林覆盖、猎物数量已达到顶级猎食者的生存门槛,印证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濒危物种保护上的卓越成效。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不仅是一次对高原生灵的礼赞,更是一场唤醒生态守护意识的科普行动,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期待你都能从中汲取敬畏自然的力量,成为守护这片“第三极”诺亚方舟的同行者。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这片“诺亚方舟”,揭示更多物种存续的智慧。
青藏高原的科考故事远未终结。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2025-05-22 09:25:00
2025-05-22 09:00:00
2025-05-19 08:56:00
2025-05-19 08:50:00
2025-05-19 04:20:00
2025-05-18 22:11:00
2025-05-12 15:41:00
2025-05-06 1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