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发生微妙转型
2025-08-30 06:33: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06:33:00
来源:环球时报
德国、法国、波兰三国领导人8月27日组团访问摩尔多瓦,在继续给摩亲欧派政治力量打气的同时,高调对俄罗斯“释放强硬警告”。作为欧盟当前“魏玛三角”的领导力量,三国高调支持摩尔多瓦,显露出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方向和逻辑上的微妙转型,即从促和平、谋发展的合作机制逐渐向“地缘政治工具化”的方向偏移。
回顾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其由舒曼、让·莫内等具有战略眼光的欧洲领导人所推动,旨在化干戈为玉帛、以和解化威胁,并在战后通过联合自强、相互开放,为经济恢复和民众福祉创造制度和市场红利,还催生出以让渡主权来实现规则与治理趋同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巴黎条约》签署74年来,欧洲一体化无论在广度(成员和地理范围)还是深度(共同政策领域的建设)上,基本遵循以福祉和治理成效来形成内部凝聚力、外部国际影响力,以及所谓“规范性力量”。
客观而言,作为将欧洲中小国家整合为超大规模发达经济体的进程,欧洲一体化天然带有地缘政治属性。戴高乐等欧洲战略家在一体化启动之初曾希望借联合自强在全球谋取强大独立的国际行为体地位,但欧盟长期以来并未将欧洲一体化的地缘政治属性推升为与战略对手的激烈对抗。俄乌冲突前,欧盟曾将入盟“橄榄枝”作为吸引西巴尔干国家、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国“向西靠拢”的抓手,也曾在网络安全、互联互通等政策合作中夹带“对冲域外国家影响”的目的,但其加强塑造一体化地缘政治杠杆的行动是在俄乌冲突后持续增强的。
在当前背景下,欧洲强化一体化进程的地缘政治属性并发挥其作用,主要受以下因素的驱动。首先,欧盟在其所处地缘环境和安全认知的影响下,急于调动“软实力”施行豪赌。强化对俄罗斯的威慑和对抗,将更多国家拉进孤立抗衡俄罗斯的阵营来获得所谓安全感,仍然是欧盟构建欧亚安全架构的底层逻辑。而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急于与俄罗斯讲和来抛弃战略“负资产”并赢得促进国际和平的名声,欧洲在无力改变美国“甩包袱”和“越顶外交”的背景下,希望通过扩大与俄罗斯的对抗面来消耗俄外交与战略资源,以求维系“遏俄援乌”进程。而鉴于欧洲各国脆弱的财政状况及缺乏性价比和产能优势的军工体系,借助经济、军事援助来达到消耗俄罗斯的目的无疑愈发事倍功半。然而,将入盟“愿景”作为诱饵来塑造影响俄罗斯周边国家,以“非此即彼”的选择来强化摩尔多瓦等国“亲欧防俄”的战略转向,对欧盟而言无疑是经济成本最低的做法。此次三国领导人访问恰逢欧洲领导人在华盛顿为泽连斯基站台无果、乌克兰在军事上疲态凸显之际,欧洲此举也是向俄罗斯甚至美国释放信号:欧洲绝不“接受绥靖”,让俄“轻易获胜”。
其次,“地缘政治作用”正成为欧洲一体化为数不多的发展动能。客观而言,当前欧盟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一步拓展都面临重要挑战。无论是货币和公共债务、能源或数字市场一体化等经济议题,还是移民、外交决策等“高政治议题”,进一步上收各国治理权和规则制定权的政治成本都远超预期收益,使欧盟强化治理效率和能力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在一体化建设陷于困境的同时,各国的经济、移民、安全危机却进一步强化了民众、政党等行为体对欧盟发展前景及其公共产品供应能力的担忧,亦给极右势力崛起和疑欧思潮不断厚植土壤。然而,欧洲一体化强化应对地缘政治危机的功能,在亲欧建制派看来则成为欧盟重塑影响力的“强心针”:一方面,欧盟可借机弥补其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短板,落实“战略自主”,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规则的目的。另一方面,欧盟亦在借助摩尔多瓦等国“对欧洲道路的向往”,为其“吸引力叙事”强化说服力,从而对内增加对抗疑欧主义和亲俄倾向的政治资产,对外则为饱受冲击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续命。
然而回到现实,欧盟给摩尔多瓦描绘的“欧洲未来”,恐怕仅仅基于地缘政治对抗心态。从经济上看,摩尔多瓦以178亿美元的GDP和7617美元的人均GDP,无疑将成为当前欧洲经济的负资产,欧盟也将因“输血”而造成更大内部分裂。从政治现代化水平看,摩尔多瓦等国若能入盟,将说明欧盟所谓的人权、法治等“哥本哈根标准”在地缘政治利益面前是“因国设线”的“萝卜规矩”,而使其引以为傲的“规范”遭遇更多质疑。对于摩尔多瓦而言,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仍是小国生存和发展的必备之术,但如果因“空头支票”而陷入对抗旋涡,则无疑将使本国乃至欧亚地区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5-08-30 06:33:00
2025-08-27 09:18:00
2025-08-25 10:43:00
2025-08-18 12:33:00
2025-08-18 09:59:00
2025-08-14 11:55:00
2025-08-13 03:00:00
2025-08-11 1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