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025-05-07 07:03: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7:03:00
原标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动员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是万众一心的伟大征程,也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奋斗目标,为每一个劳动者成就梦想开辟了广阔舞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更好激励劳动者自觉把个人成长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范畴。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的生产、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学说。这一学说深刻揭示劳动的本质,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至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都是其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基石,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全面系统阐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怎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既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一脉相承,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将劳动与创造、劳动创造与历史进步、劳动创造与人生幸福统一起来,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劳动、劳动价值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内涵的精辟概括,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要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比如,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格言来说明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又如,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来表明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阐释,都体现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关于劳动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和发展既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又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和继续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反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和实践品格的标识性理念和主张,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等。可以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现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是改革开放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还是新时代赢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实现由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根本上都是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回顾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始终坚定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最前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工人阶级的开拓进取。要继续充分展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巨大引领价值,更好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必须依靠工人阶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比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技艺精湛、走在前列的工人阶级队伍,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艰苦道路上奋力前进。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一把焊枪助推中国高铁速度,破解“复兴号”提速瓶颈;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先后攻克航天焊接领域200多项技术难关,将发动机泵前组件合格率由29%提升到92%;贵金属冶炼工潘从明,改进贵金属提纯工艺,练就了观色辨金的“绝活”……没有工人阶级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就不能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就不能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战胜风险、迎接挑战必须依靠工人阶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新时代,工人阶级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展现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时代风采,成为我们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的深厚力量和坚实支撑。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论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持续增长,不论是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还是数字经济迭代创新,都有赖工人阶级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中攻坚克难、拼搏奉献。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条件和社会群体怎样发展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容动摇”“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更好激励工人阶级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劳模精神,形成榜样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新创造。劳模是卓越的劳动者,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要以劳模精神启智润心,激励工人阶级在平凡岗位上敢闯敢干、建功立业,以职业精神、专业精神争创一流、争做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形成榜样的力量,感召、鼓舞更多普通劳动群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不断在自己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中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弘扬劳动精神,汇聚广泛力量。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创新潜能、创造活力,激励广大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依靠勤劳双手、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广大劳动群众发扬劳动精神、挥洒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澎湃洪流。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工匠精神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诗经》中吟诵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长城、故宫的宏大壮观,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激励劳动者练就卓越技能,能够更好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生产车间,就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激励广大劳动群众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创造条件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有机融合,必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必须积极创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利条件,更加有效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创新创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勠力同心、接续奋斗。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做好工人阶级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工人阶级心中落地生根。特别是要结合实际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引领,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形势新特征,创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用直接直达的传播手段和更加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努力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鼓励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加国情研修,鼓励支持产业工人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劳动群众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广大劳动群众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对劳动者各方面权利的保障。要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稳步增进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福祉,强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权重,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既鼓励优秀劳动者脱颖而出,也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要营造稳定良好的经济环境,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积极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和就业质量提升,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增进全社会对技能人才认可认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更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广大劳动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态势,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根据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创造更多职业培训、劳动技能提升机会,健全职业发展体制机制,畅通技术工人成才通道,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有利职业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往期回顾
5月6日 人民日报理论聚焦: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4月30日 人民日报理论聚焦:推动数字金融支撑消费信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
4月29日 人民日报理论聚焦: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4月28日 人民日报刊文: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4月25日 人民日报刊文: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运动时代主题的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
4月24日 人民日报理论聚焦: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性探索
4月23日 人民日报理论聚焦: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4月22日 美国滥施关税及中国反制措施的法理视角透析|坚持多边主义正道 捍卫国际贸易秩序
4月21日 人民日报理论聚焦: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工作,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4月18日 人民日报刊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
4月17日 人民日报刊文: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原理性贡献
4月16日 人民日报刊文:在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中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月15日 人民日报刊文: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4月14日 人民日报刊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4月11日 人民日报刊文: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深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认识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5-07 07:03:00
2025-05-06 18:58:00
2025-05-05 16:22:00
2025-05-02 16:07:00
2025-05-01 18:05:00
2025-04-30 08:21:00
2025-04-30 0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