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写:为乡愁留影,为两岸融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1:19:00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为乡愁留影,为两岸融情

新华社记者王承昊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2015年,台北的一间养老院内,时年24岁的湖南小伙杨正浓跟随一位台湾姑娘,为70多年前的赴台老兵演唱京剧《四郎探母》选段。苍凉的唱腔中,老人们眼泛泪光跟着哼唱,那是被岁月尘封的乡愁与跨越海峡的思念。

10年后,这段《四郎探母》重现于杨正浓执导的纪录电影《日暮·归乡》。影片以6位赴台老兵对故土的魂牵梦萦为主线,用镜头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乡愁画卷。

初心如炬,步履不停

在与这群白发苍苍的“忘年交”促膝长谈中,杨正浓开始读懂了老兵们的悲喜与牵挂。

1949年,大批军民从大陆来到台湾。在两岸隔绝对峙的数十年里,“回家”一度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岁月流逝,他们的存在似乎正被遗忘。

彼时的杨正浓正在台北艺术大学攻读研究生,导师一句“你学电影的,不如拍个纪录片”,让杨正浓有了一种“想为老兵发声”的宿命感。

“如果没有人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这些两岸血脉相连的往事将被淡忘。”杨正浓回忆起创作初衷感慨万千,老兵的故事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归乡的渴望。正是这份情感,让他踏上了《日暮·归乡》的创作之路。

然而,一个“穷学生”拍电影,经费短缺成为第一个难题。

为了筹得启动资金,杨正浓带着满腔热情与拍摄小样奔走于多家影视公司,终于遇到同有“乡愁情结”的制片人顾佳凤。她幼时目睹家中长辈与赴台发小重逢时抱头痛哭,这份深埋心底的情感共鸣,让她毅然决定支持这个“不赚钱的项目”。

随后又有8家电影公司相继被打动,不为票房,只为让那些被时光褶皱封存的故事,重新呼吸。

2017年,电影正式开机。此后两年,杨正浓与团队背着摄像机穿梭在全台的养老院与眷村之间。那些正被渐渐遮蔽的个体记忆,在镜头前重新缓缓展开。

光影聚情,心底留痕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胶片转动中,杨正浓始终揣着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叶落归根?

他从走访的50余位老兵中选取6位作为主人公:山东的高秉涵、四川的傅德泽、浙江的姜思章、安徽的金英和广东的潘松带、曾奇才。他们代表了数十万台湾老兵群体,拍摄至今,其中3位已相继离世。

老兵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泛黄的家书,在祭祖时用乡音念出族谱上的名字,节庆聚会上突然哼起家乡小调……拍摄过程中,杨正浓深受触动,无数次“泪崩”,“我的手都颤抖不已”。

片中的九旬老兵高秉涵13岁离家来台,数十年来,一张年少时与母亲的合影成为他唯一的慰藉。1988年,他终于回到故乡,但母亲已不在人世,于是他带回了一袭母亲的蓝布衣衫。“我时常用衣袖抚摸自己的脸颊,就像母亲还在一样。”

1991年开始,他不断跨越海峡,将百余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故乡。电影中,镜头跟随高秉涵从台北到徐州,将老兵李存信的骨灰送到了他女儿李秀云的手上。寻父30年终得所愿,李秀云抱着父亲的骨灰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诉说着时代的无奈。

这份对故土、对亲人的深情,被杨正浓精心织入电影的每一帧画面。

在艺术表达上,杨正浓尝试用年轻化的语言重构乡愁叙事,加入动画、沙画等艺术处理方式,贴近当代两岸年轻人审美。为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和深度,他还在创作中融入了诸多京剧、昆曲等元素作为章节转场。

杨正浓曾将该片分享给台湾同学观看,“大家看完后都很感动,口中念叨着‘没想到’,感慨‘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记’”。

“这正是这部作品最想传递的力量,让台湾青年看见真实历史,触摸到两岸血脉中流淌的温度。”杨正浓说。

乡愁作引,交流启新

10年光阴流转,当年那位牵着手带杨正浓走进养老院的台湾姑娘,已成为他相濡以沫的妻子。

杨正浓妻子的父亲是1949年赴台的贵州遵义籍老兵。这份跨越海峡的乡愁,也在血脉中延续出温暖的回响——2020年,她的大陆侄女凭着一张泛黄的地址条,在宝岛与失联多年的亲人重逢。后来,杨正浓也陪妻子踏上从台北到遵义的千里返乡路。

当镜头里老兵的乡愁,与妻子家族的寻亲记忆重叠,杨正浓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他的“使命所在”。

“你看,命运把这么多故事堆在我面前,何尝不是一种召唤?做两岸交流,我不做,谁来做呢?”杨正浓笑着说。

如今,杨正浓还在经营自媒体访谈节目《聊得正浓》,邀请台湾各界人士讲述两岸艺术交流的故事。节目每期邀请台湾相声演员、歌手、导演、编剧等,让交流在轻松的对谈中自然发生。

“《日暮·归乡》是起点,不是终点。当我们用音乐、绘画、美食这些‘柔软’的方式交流,会发现彼此的文化根系从未分离。”杨正浓说,艺术作品是连接两岸同胞心灵的纽带。

“乡愁是永不褪色的血脉亲情,希望所有乡愁不再为海峡所阻隔,希望所有乡愁都能找到归途。”他说。

相关文章

《大慈寺》:他请陀翁说四川话

《大慈寺》以陀翁的这部经典作品为蓝本,选取其中一条情节支线,探讨人生的罪与罚问题。这一次他请陀翁说四川话,将话剧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30年前后的成都,将原著中关于人性幽微与救赎的灵光碎片,植入成都的街巷肌理,以锦江波涛为叙事底色,用盖碗茶的袅袅热气蒸腾出善恶的道德浓雾。小说家何大草,1962年生于成

2025-08-23 19:25:00

福州启用2个两岸婚姻家庭服务驿站

17日上午,福州市两岸婚姻家庭服务驿站在晋安区桂溪社区和海峡银行闽江支行揭牌启用。服务驿站由市妇联、市总工会、团市委共同设立,主要为两岸婚姻家庭及台青提供婚恋交友、家庭教育指导、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积极构建两岸婚姻家庭支持网络,促进家庭和谐与情感融合。台胞简以信(左一)携新婚妻子现场推介绿色美

2025-08-18 10:53:00

青岛故事|“我是你的眼”让失明妻子“看到”真爱

李居鑫(右)和妻子张锡英携手前行。李居鑫加入即墨区蓝天救援队。  “我是你的眼,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你。”在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李居鑫对失明的妻子张锡英许下了这样坚定的承诺。12年前,张锡英失去光明,是丈夫李居鑫不离不弃的守护,为她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妻子在黑暗中重新站起;而李居鑫心中

2025-08-15 09:49:00

城事暖光丨西安网评:白伟十年“爱心餐”诠释“西安好人”内涵

  五点的西安小南门,老街巷还浸在朦胧的晨光里,白伟的餐馆已经亮起了灯。灶台前蒸腾的热气中,他正将刚炒好的菜仔细分装到餐盒里,这些饭菜不会出现在点餐系统里,而是要送往附近十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十年里重复了三千多个日夜。44岁的餐馆老板用十年如一日的爱心餐,为“西安好人”写下了最

2025-08-13 10:45:00

把使命扛在肩头上|现场评论⑤

图为两岸新媒体采风团在绵山风景区采访(中国台湾网发)传承中华文脉,共绘美好未来。文化是中华民族斩不断的根脉,需要两岸青年共同传承弘扬。平遥古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石板浸透着晋商驼队的汗渍,雕花封存着镖局走镖的传奇,砖墙回响着拨动算珠的脆响。在南大街咬一口平遥牛肉,在协

2025-07-26 23:35:00

@重庆人 这份“经济数据”有你的贡献

新重庆-重庆日报 7月23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公布2025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这份“经济数据”有你的贡献,赶紧看看吧。

2025-07-23 15:44:00

中北大学师生参演《黄河回响》音乐会

  7月13日从中北大学获悉,应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邀请,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与潞安化工集团校企联动,参演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奏响了两岸同心的时代最强音。  在中北大学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的组织和

2025-07-14 08:51:00

“要真实地关心人类!”郑陆心源工作坊对话20强导演丨山海训练营

“小细节可以让观众更靠近每个角色。”“尽量避免功能性角色,要真实地关心人类。”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25山海计划之山海训练营正在广州花都中旅·九龙湖·阿那亚举行。在7月12日举行的工作坊上,导师郑陆心源与卢锌浩、段芹梅、石雨泽、黄芷莹四位20强导演进行了“1V1”对谈,就各自的项目和剧本提出针

2025-07-12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