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我是你的眼”让失明妻子“看到”真爱
2025-08-15 09:49: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9:49:00
李居鑫(右)和妻子张锡英携手前行。
李居鑫加入即墨区蓝天救援队。
“我是你的眼,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你。”在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李居鑫对失明的妻子张锡英许下了这样坚定的承诺。12年前,张锡英失去光明,是丈夫李居鑫不离不弃的守护,为她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妻子在黑暗中重新站起;而李居鑫心中那份曾被社会温暖的火种,也指引着他投身公益。从倾力守护自己的小家,到无私奉献社会这个大家,李居鑫用深沉的爱与铁肩的担当,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故事。
8月11日,在即墨区灵山街道一家汽修铺前,39岁的李居鑫正忙着给车胎充气。店内,妻子张锡英安静地坐着。她已在黑暗中生活了十余年,只能通过声音感知丈夫的忙碌。
2006年,李居鑫退役回到家乡即墨,凭借在部队学到的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他开起了汽修铺。2008年,他与同龄的张锡英步入婚姻殿堂。“那时日子虽不算富裕,但心里踏实,有奔头。”李居鑫回忆。他经营汽修铺每月能挣四五千元,妻子张锡英在附近服装厂做缝纫工,手脚麻利,每月也能赚一千二三百元贴补家用。“我们俩就想着,好好干,平平淡淡过日子就挺好。”张锡英的声音里,仿佛仍能触摸到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安稳时光。
命运的转折在2013年春天猝不及防地降临。有一天,张锡英忽然发现眼前开始模糊。“起初没当回事,以为是用眼过度。”李居鑫说,他带妻子去配了眼镜,然而戴上后情况非但未好转,视野反而更加混沌。
察觉到异样的李居鑫,立刻带妻子直奔医院。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大夫说是视神经炎,得赶紧治疗。”夫妻俩的心瞬间揪紧,不敢耽搁,又赶往青岛的大医院。这次的诊断让两人心情更加沉重,“说是病情拖到了后期,视神经已经开始萎缩,还查出了脑积水。”李居鑫回忆,为抓住一线生机,他们开始了连轴转的求医路。那一个月,一周跑三次青岛,不停地检查、治疗。可一个月后,妻子的视力急剧下降,只能勉强看清眼前晃动的手指。不甘心的夫妻俩又踏上北上南下的求医路,寻访上海、北京的名医。“即使有一丝希望,我也不能放弃。”李居鑫说。
为了抓住一线生机,李居鑫带着妻子踏上了连轴转的求医路。一个月后,张锡英的视力还是急剧衰退,只能勉强看清眼前晃动的手指。夫妻俩不甘心,又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奔赴上海、北京遍访名医……北上南下的火车上,他们紧揣着最后一点希望,却一次次被现实兜头浇下冷水。
最终,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让所有的挣扎都成了徒劳——张锡英的视神经萎缩,属于先天性原因,这意味着她的视力衰退无法逆转。2014年初,张锡英的世界彻底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不管走到哪,我都带着你,咱俩一辈子不分开。”那一刻,李居鑫紧紧握住妻子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永不放弃的承诺。
失明的打击对曾经开朗的张锡英是毁灭性的。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只碗,‘啪’地一下摔得粉碎”。曾经充满活力的她将自己彻底封闭,终日卧床,不愿出门见人,甚至对孩子的呼唤也置若罔闻。“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漆黑,啥想法都没了,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巨大的痛苦让她陷入深深的自闭。
生活的千斤重担压在了李居鑫肩上。家里本就没什么积蓄,治病欠下的40万元外债像座大山般沉重。汽修铺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李居鑫深知自己不能倒下。“那会儿多亏了战友、朋友和亲戚们。这家借几千元,那家凑一点,靠着大家帮衬才勉强撑过来。”李居鑫说。这笔承载人情与责任的债务,至今仍有10余万元未还清。即使生活再难,遇到急用钱的亲朋,他总会竭力筹措。“咱有难时人家二话不说帮咱,这是天大的恩情!人家需要时,咱砸锅卖铁也得还上,这是做人的本分!”李居鑫语气坚定。
为了尽快还清债务,李居鑫成了“拼命三郎”。汽修铺的活刚收摊,只要听说别家汽修厂有活儿,他立马就赶过去搭把手。李居鑫还特意买了台收割机,农忙时节就四处帮人收玉米、割小麦,但凡能挣钱的营生,他都铆足劲往前奔。
最让李居鑫放心不下的是独自在家的妻子。外出干活时,李居鑫常常中午赶不回来,起初他让家附近的快餐店给妻子送午饭。可日子一长,一向节省的张锡英舍不得花这份钱,开始自己摸索着做饭。李居鑫没有阻拦,他说:“她那会儿正处在自闭阶段,我想着,她能自己试着做点什么,至少在心理上能慢慢找回点信心。”
重新学做饭,对骤然坠入黑暗的人来说,每一步都藏着危险与挑战。张锡英至今记得第一次炒菜时那钻心的疼:“锅铲怎么也拿不稳,热油‘滋啦’一声溅到手背上,疼得眼泪直往下掉。”更让她崩溃的是一次食物中毒,几乎要了她的命。那天李居鑫外出干活,她摸索着用冰箱里放了几天的猪头肉炖白菜,没能察觉食材已经变质,结果严重中毒。“幸亏那天表弟来串门,发现她不对劲。”李居鑫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他赶回家时,妻子已经昏迷不醒,送医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医生说,再晚一会儿就真没救了。”
“那时候总觉得自己笨得要死,就是个累赘,啥也干不好。”张锡英回忆起从前,语气里满是自责。而李居鑫看着妻子一次次被烫伤、一遍遍责怪自己,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难啊,那段日子是真难熬。”他眉头紧锁,可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从没在妻子面前露过半点愁绪。“她心里的苦,比我多十倍百倍。”李居鑫的眼神里满是疼惜,“我能做的,就是陪着她、护着她,多给她鼓鼓劲儿。”
家人的陪伴,成了张锡英走出阴霾的光。懂事的大女儿总用小手紧紧牵着她,带她出门感受阳光与微风;家里的老人也常过来搭把手。慢慢地,张锡英脸上重现了笑容:“日子总得往前过,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我不能垮。”她鼓足巨大的勇气,开始重新“触摸”这个无光的世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油锅的“滋啦”声、案板的切菜声,成了张锡英在黑暗中辨认方向的坐标。切菜时,她要用指头一节节比着往后退,一点点量出该切多长;炒菜时,要慢慢感受油温,用手轻轻试探“烤不烤人”;熬油时,心里默数几秒,再小心地把菜放进去。烫伤、切伤成了家常便饭,可她从没松过手。
“她做的饭,哪怕菜没择干净,偶尔混着烂菜叶炒进去,我们也都说好;有时候淡了咸了,也全都笑着说‘味儿正’。”李居鑫的鼓励,成了妻子最踏实的动力。渐渐地,张锡英不光能炒菜,还能摸索着擦地、用洗衣机洗衣服,甚至能在年节时为家人包起象征团圆的饺子,口味也越来越地道。如今,她的动作虽比常人慢些,家里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8月11日,记者在李居鑫家看到,张锡英正准备午饭,洗菜、切菜、炒菜,一步步有条不紊。她平静地说:“都是这几年练出来的,早习惯了。”
2020年,夫妻俩经过勤恳打拼,日子渐渐安稳下来,欠下的债务也还了大半。就在生活终于能喘口气时,李居鑫决定加入即墨区蓝天救援队,投身公益事业。
“当初我们跌到谷底,最绝望的时候,是亲友、战友,还有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拉了我们一把。现在家里好起来了,孩子也大了,我就想做点什么回馈社会,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李居鑫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张锡英的全力支持。
“咱不能只记得自己受过的难,更得念着别人给过的暖。你有这份心、有这份力,就去帮!能搭把手是把手,这是积德的好事!”妻子的话,给了他莫大的底气。
穿上象征责任与希望的蓝色队服,李居鑫仿佛找回了当年在军营里的热血。烈日下的体能拉练,深夜里的紧急集结,他总在最前面。凭借着亮眼的表现和无私的奉献,他多次获得队内表彰。
李居鑫的微信朋友圈里,一句签名格外醒目:“男人的背,该背负一身重担才能高飞。”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半生风雨里始终践行的信条。家庭的苦难压过来,他稳稳扛住;沉重的债务缠上身,他默默担起;当妻子的世界坠入黑暗,他便用脊梁为她撑起一片晴空;日子刚见安稳,他又毅然扛起服务社会、回馈他人的旗帜,脚步从未停歇。
如今,灵山街道那间熟悉的汽修铺里,李居鑫每天依旧忙碌。而张锡英,早已不是那个蜷缩在黑暗角落的无助者。她会帮丈夫递扳手,能熟练做出可口的饭菜,内心的坚韧与乐观,像穿透厚云的阳光。
闲暇时,李居鑫总牵着妻子的手去附近公园散步,给她描述花开的模样:“这朵是粉的,那朵是黄的,风一吹,花瓣就飘下来了……”张锡英侧耳听着,嘴角弯起笑意。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眼睛。”他对妻子说的这句话,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陪伴。这是承诺,是一个普通男人用12年光阴写就的爱的担当。而从守护小家到奉献社会的跨越,更让这份爱有了广度与深度,在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不平凡的光。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2025-08-15 09:49:00
2025-08-13 10:45:00
2025-07-23 15:44:00
2025-07-20 14:45:00
2025-07-06 11:01:00
2025-06-19 09:03:00
2025-06-16 08:01:00
2025-06-10 08:17:00